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1901期】
宋朝女性的眉饰大致可分为两种:浓广、细淡。吴渭《春游诗》“今朝出阁去,拂镜浓扫眉”写的就是浓眉妆,也有喜好细眉的“春来赢得小宫腰,淡淡纤眉也嫩描”。远山眉、柳叶眉、长蛾眉、横烟眉、却月眉等前朝已有的眉型依然流行,但也有很多新的眉型被创作出来,它们或浓或淡,却都体现着独树一帜的宋代美学特征。
(相关资料图)
✦ +
+
倒晕眉
“倒晕”二字,曾被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用来形容一种牡丹:“倒晕檀心者,多叶红花,凡花近萼色深,至其末渐浅,此花自外深色,近萼反浅白,而深檀点其心,此尤可爱。”按照文中的形容,所谓“倒晕”,就是一种晕染出深浅的效果。
而“倒晕眉”这个说法,也频繁在宋代诗词中被提及。晏几道有一首《蝶恋花》中写道:“碾玉钗头双凤小。倒晕工夫,画得宫眉巧。”可以推断出,此眉型是盛行于宫中的样式。我们可以在宋人所绘的历代帝后像中找到这种有渐变效果的眉型,因此,可以认为,类似这种宽阔月形的眉式就应当是宋人所说的“倒晕眉”了,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一端由浅入深,逐渐向外晕染,直至黛色消失。
宋仁宗皇后像
宋英宗皇后像中的倒晕眉,眉心部位几乎相连起来。
根据画像来看,倒晕眉的层次,有上浅下深和上深下浅两种画法,前者如《宋仁宗皇后像》中的宫女,可与三白妆搭配,眉毛上边缘的浅色渐变与额头的白色妆粉衔接,层次丰富,视觉效果和谐;后者如《宋英宗皇后像》中的高皇后,眉毛上边缘清晰,自然向下过度与眼妆衔接,更显庄重威严。苏轼《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中说:“倒晕连眉秀岭浮,双鸦画鬓香云委。”意谓倒晕眉两条眉毛中间相连,如同连绵的山峦,此种说法亦能在画像中得到印证。
✦ +
+
浅文殊眉
《清异录》记载:“范阳凤池院尼童子,年未二十,秾艳明俊,颇通宾游,创作新眉,轻纤不类时俗。人以其佛弟子,谓之浅文殊眉。” 浅文殊眉由年轻的尼姑创作,关于它的记载不多,但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种轻盈纤细的眉型,与北宋同时期其他粗阔的眉型相比,自有清丽秀雅之美,开启了北宋眉型由粗至细的新时代。既然以文殊为名,我们可以想象,这种眉型应当具有庄严静穆之美,文秀疏朗之气,如同造像中的菩萨一般,不惹纤尘。
晋祠北宋时期彩塑中的女子形象中,或许能觅得它的踪影。太粗短的眉毛不够纤丽,两端下挂的眉毛略带哀愁,眉峰高挑的眉毛过于严厉,都不似佛弟子之眉。唯有这种细长圆缓、两端基本平齐的眉型,望之典雅端庄,如菩萨慈眉,担得起“浅文殊眉”这个名字了。
✦ +
+
愁眉
南宋经过靖康之难,奢靡之风顿减,审美更加趋于婉约,清雅纤绝之风盛行。整个南宋时期的士人阶级,都仿佛笼罩在一层化不开的愁云惨雾之中,舒展不开的眉头,成了南宋文人的典型特征,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女子画眉的形态。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在《画眉》诗中写道:
晓来偶意画愁眉,种种新粧试略施。
堪笑时人争彷彿,满城将谓是时宜。
诗中描写美人晓起梳妆时无意中画了一对愁眉,没想到时人竞相效仿,很快就在城中成为了时尚。南宋的愁眉,究竟是不是这样流行开的,如今已经不得而知,但愁眉在南宋的地位,的确是一时无二的。柳永《河传》说“愁蛾黛蹙,娇波刀翦”,史达祖《杏花天》说“双眉最现愁深浅”,周邦彦《诉衷情》说“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描写的都是这种含愁带泪的眉型。
南宋的愁眉,关键在一个“颦”字,眉头微皱,眉尾低垂,形如八字。宋钦宗朱皇后像中所画的眉,是宋代皇后容相中少见的愁眉,朱皇后与丈夫宋钦宗赵桓一同经历了靖康之变,金人掳走徽、钦二帝及郑氏、朱氏二后,命令四人到金太祖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又下令皇太后、皇后入金宫“赐浴”。朱皇后不堪侮辱,八月二十四日当天,先是上吊,被人救起,然后投水自杀身亡,年仅二十七岁。这对愁眉,的确是她心境的写照了。也许愁眉就是从此刻开始,与这股郁结的愁绪一起,从朱皇后一人的脸上、心里,慢慢弥散到了整个南宋王朝。
宋钦宗朱皇后像中的愁眉。朱皇后与赵桓一同经历了靖康之变,愁眉应当是她心境的真实表现。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原标题:《【千年风尚】裙腰暗减,眉黛长颦:宋眉的纤巧与多变(二)『明月几时有』(164)》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