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里仁篇第四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2、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4、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5、 (2)处:居住。
6、 (3)知:音zhì,同智。
7、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8、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9、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11、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12、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13、”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14、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15、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16、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17、”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18、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19、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20、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21、” 【注释】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
22、作动词。
23、 (2)恶:音wù,憎恶、讨厌。
24、作动词。
25、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26、” 【评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27、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28、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9、 【原文】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30、”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31、” 【评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
32、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
33、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34、 【原文】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5、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6、”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37、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38、”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39、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40、事实上并非如此。
41、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42、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43、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44、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45、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46、 【原文】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47、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48、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49、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50、”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51、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52、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53、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54、” 【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
55、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
56、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57、 【原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58、观过,斯知仁矣。
59、”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
60、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61、” 【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
62、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
63、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64、 【原文】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65、”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66、”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67、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
68、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69、 【原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70、”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71、”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
72、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
73、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74、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75、”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76、 (2)莫:疏远、冷淡。
77、 (3)义:适宜、妥当。
78、 (4)比:亲近、相近、靠近。
79、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80、”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
81、”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
82、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83、 【原文】 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84、” 【注释】 (1)怀:思念。
85、 (2)土:乡土。
86、 (3)刑:法制惩罚。
87、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88、”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89、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90、 【原文】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91、” 【注释】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92、 (2)怨:别人的怨恨。
93、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94、” 【评析】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
95、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
96、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97、 【原文】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注释】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98、 (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评析】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
99、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
100、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101、 【原文】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02、”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
103、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04、” 【评析】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
105、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
106、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107、 【原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108、”曾子曰:“唯。
109、”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10、”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111、”曾子说:“是。
112、”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113、” 【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114、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115、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116、 【原文】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17、”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18、”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
119、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
120、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121、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122、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123、 【原文】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4、”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25、” 【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
126、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127、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128、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129、” 【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130、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131、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
132、(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133、” 【评析】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
134、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
135、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136、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137、” 【注释】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138、 (2)方:一定的地方。
139、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140、”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
141、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
142、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143、 【原文】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44、”(1) 【注释】 (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145、 【原文】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146、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47、”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
148、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149、” 【评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
150、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
151、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152、 【原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153、”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154、” 【评析】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
155、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
156、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157、 【原文】 4•23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158、” 【注释】 (1)约:约束。
159、这里指“约之以礼”。
160、 (2)鲜:少的意思。
161、 【译文】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162、” 【原文】 4•24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163、” 【注释】 (1)讷:迟钝。
164、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165、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166、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67、” 【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168、”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169、” 【原文】 4•26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70、” 【注释】 (1)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171、 (2)斯:就。
172、 【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173、”。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