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日常消费,拿出手机对准二维码扫一下;居家缴费,动动手立刻完成……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让手机成了人们的“移动钱包”。中国银联日前发布《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显示,77.5%的手机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
“移动钱包”不仅使用者众多,而且越来越好用。此次报告中的一个数据尤其值得关注,“商店、便利店及餐饮店”“小摊贩、菜市场水果店”“水电煤、网络费”这三个围绕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场景成为移动支付发生最多的场合,分别有81.2%、73.1%、74.1%的被访者表示会用到移动支付,较去年的78%、68%、71%进一步增长。
然而,好用的“移动钱包”也被不法分子觊觎。长宁区检察院发现,未成年人遭受网络犯罪侵害呈现多发性、多样性特点,如一名17岁高中生在某二手平台购买网游账号后,被卖家要求私下重新交易,绕开了平台对于支付的监管。在此次调查中也发现,80后、90后的个人保护意识较低,面对“兼职刷单诈骗”“高薪招聘诈骗”“购物平台退款诈骗”等逐利类诈骗手段,更容易上当。
此外,老年群体也是移动支付中易受骗人群。一些老人常常点击写有“内存不足”“病毒威胁”等信息的弹窗,然后手机就被稀里糊涂地安装了好几个手机管家、清理大师等App。这些App往往利用一些支付软件中的小额免密功能,每次转账几元到几十元,等被用户察觉时,转账金额可能已达数千甚至上万元。
为此,社会公众应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不随意扫二维码或留下个人敏感信息,如果不幸“中招”,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求助。
同时,移动支付“防火墙”的建设和提升,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相关机构的积极介入及监管。监管部门要依法严惩借助移动支付进行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行为,加强对关联犯罪的纵深打击,斩断黑灰产业利益链。移动支付提供商也要加强客服提醒和延长“冷静期”,对支付环节作重点识别,斩断网络诈骗“黑手”。(方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