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衡阳,有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师生拎着工具箱奔走于校园之间,深入乡村学校和周边社区,开展家电义务维修志愿服务。
41年来,衡阳师范学院雷锋家电工作室的志愿者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93期,累计维修电器48000多件,服务时长超50万个小时。
【资料图】
他们追慕雷锋、学习雷锋、成为雷锋,把雷锋精神当作“传家宝”,在一届又一届的师生中传承与坚守,续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雷锋家电工作室内,志愿者们在交流学习(央广网发 张志伟 摄)
追“锋”青年如约而至
3月1日,暖阳初升,珠晖区冶金街道建国里社区迎来一群熟悉又忙碌的身影。雷锋家电工作室的20余名志愿者在广场前坪,与社区志愿者一起挂海报、拉线路、布置维修服务台。
错综复杂的电路维修需要有更好的专注力和可靠的专业知识(央广网发 张志伟 摄)
“同学,我家的风扇不转了,你帮我看看。”“这个热水壶能烧水,但是灯不亮了。”“插线板没办法通电了,麻烦修修。”刚摆好服务台,前来求助与咨询的居民已络绎不绝,志愿者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繁忙的维修工作中。
带队的李志强教授也加入其中开始维修。在“强哥”的指导下,同学们熟练地运用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查线路、看电路、找元件,探讨故障所在,拆卸、检测、维修、安装,所有工作有条不紊。
雷锋家电工作室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方便群众预约维修(央广网发 张志伟 摄)
“太感谢了!本来准备重新买个电风扇,这下帮我省了100多块钱。”经过志愿者半个多小时的维修,居民徐和平拿到了“重获新生”的旧风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雷锋家电工作室成立于1982年,以“邻里守望”与“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像这样进社区的大型免费维修家电活动每个月至少进行一次,每次活动都要维修上百件故障家电。41年来,共有2500余名追“锋”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2007年,这个工作室获全国暑期“三下乡”活动先进团体,2019年获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2017年获团中央“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报道奖。
“他们充满爱心,很有奉献精神,经常到社区来,有时候还为不方便的居民提供上门维修服务,居民都很喜欢他们。”建国里社区党总支书记廖辉燕对这群如约而至的“老熟人”特别欢迎。
学“锋”达人“五星”服务
青年自强,星火成炬。
走进衡阳师范学院理工楼5楼,雷锋家电工作室门口的物品维修引导流程图详尽清晰,求助的同学一眼可知如何进行维修。
李志强为学生答疑解惑(央广网发 张志伟 摄)
工作室内,接待处的值班同学正在登记物主信息。在待修区、已修区,整齐地摆放着耳机、鼠标、吹风等电器,这都是老师和同学送过来维修的。“3月5日,师苑新村摆台维修活动,负责人邓耀。3月12日服务里社区摆台维修活动,负责人周乐。”公告栏里写满了2023年上学期的工作安排。
“组织机构和服务体系是一代代师生不断进行完善的,对社团进行规范管理,组织常态化活动,能更好地为校内师生和衡阳市民服务。”现任雷锋工作室总负责人朱婧介绍。
李志强在维修现场指导学生(央广网发 张志伟 摄)
雷锋家电工作室现有志愿者81名,根据学生课程,每天安排轮流值班,还开辟了雷锋家电线上公益群和微信公众号,随时为有需要的师生和居民服务。
为拓展同学们的维修技能,增强动手能力,每年工作室纳新之初,老师们都会召开培训会,讲解维修专业知识,设置故障实操,培养新成员对电器设备的诊断、维修等能力。
“虽然跟所学专业挂钩,但刚来的时候只懂一些理论知识,在老师和学长学姐的帮助下,我已经成为‘老师傅’啦!”2021级电信二班学生罗广富说。
社区居民取回修好的风扇(央广网发 张志伟 摄)
为提高服务质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研究电子技术、交流维修经验成为了一种常态。有时,为了修理好一个手机,三五人组队研讨,查阅资料,在工作室一呆就是四五个小时。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雷锋家电工作室的志愿者们互帮互助,脚踏实地,以健康、积极、奉献的心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升级技术,用“五星”的服务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学雷锋“达人”。
成“锋”化人代代相传
群与群之相济,代与代之相续。现任“雷锋家电工作室”的指导老师李志强曾就读于衡阳师范学院物电专业,入校后就加入“雷锋家电工作室”的前身——物电系党员维修小组。
社区里的免费电器维修点站满了有维修需求的居民(央广网发 张志伟 摄)
“当时学校开设的专门家电维修课程,一起上课的同学有七八十个,大教室都坐满了。”当年的火热场景,李志强记忆犹新。那时,维修小组成了热门社团。他经常利用吃饭时间,帮老师和同学维修收音机、复读机等设备,专注修理时可能一整天都没顾上吃饭。
“帮助别人的时候感觉很有成就感,还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把我的人生轨迹都改变了。”李志强认为,维修工作虽然枯燥辛苦,但却特别充实和快乐,爱心应该要传递和接力。这成为他留校任职后继续成为雷锋家电工作室一员的初心和动力。
维修工作虽然枯燥,但学生们依然热衷于这项事业(央广网发 张志伟 摄)
“第一次修的是耳机,特别怕修不好。但是李老师和学长学姐们一步步引导,让我勇敢尝试,放下了负担。”21级电信班蒋丛勇同学在工作室从“小白”成长到“技术流”,他觉得维修东西不仅是完成一个任务,而是用己之力,助人为乐。
3月1日下午,珠晖区金甲古镇街头热闹非凡。在雷锋家电工作室志愿服务台前,附近的居民们纷纷拿来电器等待维修,茶山中学的小志愿者们也前来帮忙学习。
维修现场(央广网发 张志伟 摄)
“这个插线板拆开后,要看清楚火线、零线、地线,再用电烙铁去焊接。”茶山中学初三的成佳瑶同学正津津有味地聆听雷锋家电工作室志愿者刘殷君讲述物理知识,并不时地帮她拿工具、做记录。
“工作室一个很有温暖和归属感的地方,自己曾受到优秀学长学姐和老师的影响,所以也想带着初心继续传承下去。”刘殷君说完,又继续走入人群,投入到服务和讲解中去。
为帮助村民尽快维修好电器,同学们蹲坐在地也热情似火(央广网发 张志伟 摄)
落日时分,天边镌刻一缕金光,点亮了人群的璀璨,映衬志愿红力量与担当。
针对不方便的居民,维修团队提供了专门的上门服务(央广网发 张志伟 摄)
信念如磐,一脉相承。雷锋家电工作室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超越时空,坚守初心,对雷锋精神热切回应,动情呼唤。
标签: